close

自10月初離職後,已經兩個月了。

褚士瑩在聯合大講堂青年尋路論壇中提到「先找自己,再找路。」

其實我一直在找自己,但我想......我用錯方法了吧......?

大學畢業前夕,因為成績與任職班代表的關係,我拿到了彰化銀行的實習機會,

也因此認定自己就是要往公股行庫努力,結果在家裡蹲了半年,發現自己根本不是讀書的料,我迷失了,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。


從小就一直喜歡看課外書,這次我試圖從眾多作家中找到方法、找到出路、找到自己。

早在投入第一份工作之前,我接觸到【專案管理生活思維】的姚詩豪與老僑,分別購買了《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?》、《3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?》

並且重複看了數次這篇文章困境的起點:找到自己要什麼的五個步驟

必須老實說,我並沒有確切裡出頭緒來,但我一直把書本內容放在心上,相信有朝一日會被派上用場。


後來投入了我的第一份工作,當上班族的這半年來,我覺得我失去了我的生活,每天的加班、傳產的周六上班(整天班),

我放棄了我最愛的閱讀,下班後洗洗便睡了,假日也沒有心思在看書,只是百無聊賴地觀賞影片或電視,也沒有再去額外磨練其他技能,或是參加展覽演講。

在工作中,我任職當初沒有預想會接觸到的國貿船務,跟FORWARDER電話聊天很開心、最後成了朋友,參加了國內展覽的布置與銷售,甚至到上游生產線支援過兩次包裝。

在這份工作中,我有很多意外的收穫,可我為什麼還是離開了呢?

前公司是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,流動率可以算高,待半年以上的都可以說是老手了,十年的公司,資歷最深的是五年;

老闆身兼國外業務,而我就是他的助理,他對我的期許高,給我一項項的任務,看我能過關斬將到哪種程度,

當我感到任務困難,他會用些讓人無地自容的方式敦促,任務達成後,下次就再提升難度。

老闆曾問我是不是個草莓族,還問我這麼多水果中你選哪個代表自己,那時候我也開始自我懷疑:「難道我就是那種抗壓性及耐挫度極低的人嗎?」

可我看見的是,這家公司大部分的人都很努力,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,但老闆就是個亂源。

資歷一年以下的人都會互相扶持協助,老鳥們則都是自保、偷偷上網裝忙、向上打小報告、用溫柔但仗著老鳥姿態要你幫忙,

跟我要好的同事說,其實不管到哪家公司都一樣,自保很正常的,

我後來有找到一些小方法跟老鳥相處,雖然不免還是要做些不是自己的事,但能跟要好的同事一起解決事情還是很快樂的,至少苦中作樂吧。

我這個職位替換的人次很高,可以從老同事及合作很久的FORWARDER聊天中發現,前輩跟我在職的日子還一樣,更前面的只有一年。

我很抱歉無法從眾多人中脫穎而出,成為那個能待在老闆身邊的國貿人員。

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這麼努力,但你朝夕令改、當眾羞辱、不承認錯誤、沒有系統,我們總是被耍,

人手不足不增加人力,只要我們這些菜鳥願意做就好,然後天天加班到九點,

你可以是工作狂,但是員工有自己的生活與家庭,他們有孩子要陪讀、有父母要照顧,他們沒辦法像你這樣。

和我要好的同事(公司加班時數最長的人)提出離職,我在那之後只撐了一個月,因為失去了可以互相扶持的夥伴,我也待不下去了。


離職後的第一個月過得非常快樂自由,我到台北、基隆、台中到處找朋友玩,彌補前陣子工作到足不出戶的空虛感。

第二個月覺得要找工作了,但我又陷入迷惘當中,

我做了所有找得到的免費職涯測驗:除了人力銀行的以外,還有DISC、MBIT、PTCA企劃能力、color career、生涯與就業協助系統、還拿大學做過的CPAS回頭找線上顧問。

可能自我懷疑的能力太強(CPAS中我的慎重性和思考性都9分= =),我覺得我的選擇好多,但我選不出來!

我把去年買的《20世代,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?》翻出來看,我現在就像是有24罐果醬一樣無法抉擇,

後來在TED看到Barry Schwartz選擇的癱瘓,我進而去找了《零偏見決斷法》、《誰說選擇是理性的》來閱讀。

後來有朋友和我一樣離職後陷入低潮,我開始覺得工作到底有什麼意義?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

有幾天我頻繁地看TED視頻,並看到了被讚譽為英倫才子的艾倫狄波頓一種更寬容、更溫和的成功哲學

馬上去找他的著作來看,《我愛身分地位》、《哲學的慰藉》、《工作!工作!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》,

閱畢我深感到難過與感動,為我們這個世代掉淚,也為作者筆下那些各行各業的人們感到尊敬。

在大量的啃食文字、TED視頻、聯合報願景工程影片之後,

我覺得,工作其實沒什麼意義,人生也是,意義是我們人添加上去的,端視你如何看待它,

過去的我是學術象牙塔中那個不知真實世界為何的爛漫小孩,

在父母的極力督促下我的生活只有念書,我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是如此這樣,所以我對其抱有太偉大的理想,就像沒戀愛過的女孩,總以為愛情生活該是如何怎樣。

但也不是就此沒有希望,只是自己要學著從工作的平凡瑣事中找到自己能發揮的亮點。


新聞媒體或報刊雜誌總是喜歡描述成功人士,卻很少談到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前經歷了多少失敗,

這社會又偏向歌頌一個人坐擁多少資產房子、開著什麼樣的車、嫁了什麼樣的老公娶了何等美麗的妻子,

有多少人反過來探問自己那些人人追尋的東西自己真的想要嗎?那真是我想要過的生活嗎?


每當看見台灣許多傑出努力貢獻的人,就好希望有機會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,

是平時的自己把社會想得太糟了,其實自己根本有力量去付出的啊,這些人有:

1.「給我們一本課本,我們將給孩子一座美術館。」陳慕天

2.紀錄片《學習的理由》楊逸帆

3.數學老師  黃韋嘉

4.花樣戲劇  余浩瑋

5.均一中小學  嚴長壽

另外還有社會企業家與教育家  Federico Pistono!

雖然還不確切自己能做些什麼,但他們都是我的榜樣,期許自己從小小生活中找到為他人扶持貢獻的方法吧。


這段期間令我困苦的還有我和媽媽的關係,

彼此從穿著打扮到休閒娛樂到對事情的價值看法都不一樣,

再加上我媽講話就是比較酸溜溜又不怎麼對我笑的人,我時常覺得傷痕累累,

覺得自己一定是不夠好不夠優秀,更覺得自己於她來說只是個責任但沒有愛。

一句被拿來描述情感關係的話是這樣的:「愛你的人如果沒有用你希望的方式愛你,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你。」

我想是我感受不到她的方式吧,她從以前就是這樣的人啊,我怎能夠期待一個50年來同一個性子的人突來的口說好話?

就像我還在前公司的時候,有個老鳥嘴毒、講話直接不留情面,但他一直都是這樣對人的,如果必須得跟他合作,就得想辦法適應他的方式,

所以後來我習慣用幽默、打哈哈的方式與他溝通,就覺得那個傷害沒有那麼大了。

如果我對同事能做到這樣,家裡也可以吧?

不過跟家人打哈哈那個畫面,想來是有點詭異,但至少我能用幽默與理解的心去看待了。

是這樣吧。=)


arrow
arrow

    mayuasd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