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面對家人的控制行為時,總會覺得納悶,作為孩子當然知道那是關心,卻仍有一種無法接受的感覺。
原來真相是「擔心」,「擔心」源自於雙方的不甚了解,長輩信不過你可以把自己照顧好,更「無法應付」你用自己的方式照顧自己所得到的結果,無論那結果是好是壞。
以最簡單的「冬天穿衣」為例,即便你已套上衣櫃中最厚實的外套,有一種冷叫做「媽媽覺得你冷」,她永遠嫌你穿得不夠暖。
假設今天有兩種結果,其一是你始終身體健康、沒有感冒。但媽媽還是嫌棄你,為什麼?
因為她看不慣的是你的穿衣方式,她至始至終相信自個兒搭衣技術凌駕於你,即便你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、沒有受傷,她仍依望你依照她的方式。
另一種結果是你感冒了,媽媽因此更加認定你不會照顧自己,這時候想解釋是隔壁同事傳染的,也無濟於事,你已被貼上標籤了。
以上,也同時牽涉到阿德勒心理學中的「課題分離」,長輩把屬於你的課題拿去承擔,而不是信任你能完成它,或不喜歡、不認同你完成的方式,爭執就出現了。
人因為自覺無法應付事情的結果,再加上相信自己的判斷遠多於對方,控制行為於焉產生。
再來說說找工作的過程。
父母那年代的工作沒有多少選擇,如今20幾歲的社會新鮮人則是選項太多,好處是彈性很大、可以盡量去嘗試,壞處是不知道怎麼選擇,或覺得嘗試的成本不小。
年輕人或許不清楚自己要什麼,但或多或少會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。
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欠缺充分的交流,父母會由於不理解孩子現在處在什麼狀態、喜好與厭惡的各是什麼?遇到什麼困難?最迫切需要的關懷與協助又是什麼?而出現擔心孩子的狀況。
這時,父母不是去理解而是再對孩子貼上標籤,伴隨著擔心情緒的,就是控制行為了。
年輕人因而覺得,父母在乎外人觀感多過於在乎他們快不快樂。
曾在一場心理講座上,講師詢問台下父母最希望孩子得到什麼,大多數父母都回答「幸福快樂」,但這跟孩子回答「你覺得父母希望你得到什麼」的答案完全不同,孩子一般都認為父母希望他「高薪、好的頭銜、有車有房、好歸宿」,為什麼會這樣?
因為父母表現出的行為完全誤導了,孩子接受到的訊息遠遠不是「幸福快樂」。比如面對親友時,覺得你的待業狀態很難交代,或覺得你的職位不好解釋。又比如會常說些負面的提醒:「不好好讀書,就沒有好工作」、「你的成績怎麼這麼差,以後只能去當工人」。或者對你的伴侶挑三揀四的。讓你感到不論如何好像都無法讓父母滿意。
這時候能怎麼做呢?
首先,孩子可以反過來主動讓父母理解自己的狀態,而不是非得要等父母來問。之後共同商議怎麼解決,或提供哪些幫助。
再來,父母要意識到自己的言語與行為可能正在傷害小孩的自尊,父母由於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思考習慣以及本能的生存意識,想保護在外人跟前的面子,會無意識地做出保全自己情感而剝奪他人自由的事情。
關係是互動的,需要兩方一起承擔,差別只在誰先意識到這件事情、誰先主動來引導對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