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20世代,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》

showLargeImage.jpg

1.更好的機會不會憑空出現,你要靠著一個好資本,才可能得到更好的機會。(P.51)

2.人生的道路不是「想」出來的,而是「做」出來的。(P.52)

3.那些只在親密交友圈內活動的人可能永遠不會知道,影響他們生活最大的並非圈內發生的事,而是那些他們想像不到的無形力量。── Rose Coser,社會學家(P.55)

4.同一個強連結圈的人通常都很相像,甚至連深陷的困境都十分相似。(P.59)

5.透過弱連結,資訊與機會的傳送遠比透過親密交友圈更遠更快,因為弱連結的人脈較少重疊。(P.60)

6.若是他想要某人的支持,就先請他幫個忙,而他也的確做到了。(P.67)

7.許多研究指出,利他行為可以帶來快樂、健康與長壽──前提是這樣的付出對我們不造成負擔。(P.68)

8.智者創造自己的好運。(P.70)

9.弱連結能夠立即改善你的人生,而且往後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協助你,只要你有勇氣正視自己想要的事物。(P.70)

10.在你認清自己想要的並採取行動之前,眼前還有一項阻礙得移開,那就是「應該的暴行」(tyranny of the should)。(P.81)

11.要求完美反難成功。──伏爾泰,作家(P.83)

12.若我們只是想快樂,那麼很容易達成。然而,如果我們想比別人更快樂,那幾乎是不可能的;因為我們總是把別人想像得比他們實際狀況快樂得多。──孟德斯鳩,作家/哲學家(P.83)

13.「應該」會偽裝成高標準或極高的目標,但它畢竟不是目標。目標能夠由內而外指引我們,「應該」卻只會從外面癱瘓我們的判斷力。目標像是真實的夢想,「應該」則像是沉重的義務。伴隨「應該」而來的是錯誤的兩分法:達成理想或失敗,完美還是殘渣。「應該的暴行」甚至會逼我們放棄對自己最有利的事物。(P.89)

14.我明白自己不該一直在意別人怎麼看我的人生,因為他本來就不完美。(P.91)

15.大格局是來自對自己既有才能的投資並將眼前的是盡力做好。(P.91)

16.獨特性對一個人的身分識別非常重要。人我之間的差異,幫助我們更加清楚自己是誰:我之所以為我,是因為我和周遭的人有所不同。我的人生中必定有某樣東西專屬於我,不可能一模一樣的出現在另一個人的人生裡。換言之,差異性造就了我們,也賦予我們人生意義。(P.100)

17.說不要很容易,但你究竟要什麼?(P.101)

18.好的事業不會像魔術師帽子裡的兔子,到他三十幾歲時突然蹦出來,我會叫他趁早在世時幾歲就開始準備。(P.102)

19.當今二十一世紀,事業與生活不是從生產線製造出來的,我們必須拼貼好自己的人生片段。想擁有非凡的人生,不一定要排斥這些尋常的選擇,它們才是創造非凡人生的基礎,一如他的單車。(P.106)

20.

反倒是獨樹一格的求職自薦信與論述會吸引我們的注意。

大學才剛畢業,履歷表上還列不出什麼像樣的經歷;因此,個人敘事成了少屬幾樣這個階段能夠掌握的事。身為20世代的年輕人,人生潛能無窮,但成就屈指可數。能夠說一口好故事、生動介紹自己以及自己夢想的人,比其他人占更大的優勢。

倘若建立專業身分的第一步是要說出我們的興趣與才能,那麼下一步就是要說出一段與我們興趣和才能相關的故事,無論是面試或約會聊天都能派上用場的故事。

故事要兼具內涵與結構才有辦法獨樹一幟。故事太過簡單,給人感覺經驗不足且貧乏;故事過於複雜,又讓人覺得這人沒有條理,不宜適用。

學校和企業雖然注重原創性與創造力,但更看重溝通與分析能力。

面試官希望聽到合裡的故事,清楚交代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換言之,你過去所做的與你現在要做得之間有什麼關聯?對你未來要做的又會有什麼影響?(P.107~109)

21.你走得愈慢,愈快到達終點。有時候,幫助別人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慢下來,慢到足以檢視他們自己的想法。每個人的論點都有縫隙,若能停下來,用一道光照巷這些心靈缺口,會發現那些驅使你做出反應的往往只是假設,你卻不自覺。(P.141)

22.測試感情的方法不光是同居一種,例如可以共同做許多活動,不要只是約會和做愛。(P.150)

23.臨床醫師Masud Khan說:「最難治療的是病患想要自我療癒的企圖。」(P.155)

24.未說出來的故事大多和羞愧有關。(P.161)

25.幸福婚姻的關鍵不再於你們之間有多麼合得來,而要看你們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合不來。(P.165)

26.相似相愛(in like):關鍵的地方要相像,而且真心喜歡對方的個性。(P.168)

27.

人們雖然懂得用非常明顯的標準找到適合自己的對象──像是年紀和教育背景,這些特質卻偏偏是研究學者所謂的「交易破壞者」(deal breaker)而不是「媒合者」(match maker)。

這些顯而易見的相似點並非媒合者,它們可能讓兩個人結合,卻不一定帶來幸福。

個性就是沒合者的一種,必須納入考慮。

個性不是指我們做過的事情或喜歡的東西,它是我們處世的方式。

在乎你是誰,而非你想要什麼樣的伴侶。

詢問我們「想要的伴侶條件」,只會把我們帶往交易破壞者──嗜好、宗教、政治理念等相似的特質。這種做法的確很方便,但不一定帶給我們幸福。反倒是「你是誰」的問題,得以剖析出我們的個性。(P.169~171)

28.多數時候,我們會覺得對方不好,是因為他和我們個性不合。(P.173)

29.他們以為在一起時間愈久就能變得更相像,然而,沒有一定的證據顯示,個性會隨著時間愈變愈相似。(P.174)

30.

神經質向度如果落在高點,對感情是一大毒害。

神經質是指容易焦慮、緊張、愛挑毛病以及情緒化,高度神經質比個性不合更容易導致感情不順或是分手。

如何面對彼此的差異,比起差異本身重要許多。

在高度神經質的人眼裡,差異是很嚴重的,他們對彼此差異感到焦慮、進而批判,最後演變成吹毛求疵與蔑視──兩大感情殺手。(P177)

31.

我們很容易就跟和自己相像的人交朋友;在形成一個小圈圈後,我們可能認為圈外人做的事都不對。朋友圈會形成一種批判文化,把別人的價當作缺點。

可是有些時候,差異就只是差異,甚至還可能是優點。(P.180)

32.先評估證據,再聽自己的心聲。訣竅在於聽重點就行了,不要每個細節都聽,這只會讓你不滿或煩心。(P.181)

33.伴侶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差異,但就統計數據來看,它們並不會危害到感情;會危害到感情的事你處理差異的態度。(P.181)

34.

那些將大腦運用在良好工渥與認真交往上的20世代,等於在學習成年人的語言,剛好此時他們的大腦也準備好要學習了。

趁著人生的關鍵機會還在手中時,學習前瞻式思考。

20世代若不善用大腦,到了30歲以後,將覺得自己落後他人,不論在工作、為人父母、還是整體的人生進度上。總之,他們錯失了改造下半輩子的機會。

我們碰到不確定是務實,很難不被感壓力,於是只想默默待在自己的交友圈或父母身邊,以為等到大腦自然成熟後,就會突然找到人生的標準解答。然而,這不是那腦運作的方式,這也不是人生進行的模式,再說,就算我們的大腦能夠等待,愛情和工作可不等人。總之,20世代是忙碌的最佳時期,忙著學習用前瞻思維面對不確定的時代。(P.196~197)

35.美國的研究心理學之父威廉‧詹姆斯說過:「智慧的訣竅在於知道哪些事應該忽略。」(P.206)

36.在那個當下,她無法預見自己熬出頭的模樣。(P.208)

37.雖然無法掌控每個情景,但可以主控自己詮釋它們的方式,以及該如何反應。她可以跳離杏仁核,讓額葉開始運作。(P.210)

38.必須了解艱苦的日子就像是一陣吹過的風。(P.211)

39.

重新評估有助於減輕、甚至避免不良情緒。根據事實重新評估,不但能變因應的方式,對它的感覺也會改變。

愈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,生活滿意度愈高、比較樂觀、有更大的人生意義、人際關係也比較好。

你花太多時間在刺激情緒,不只對你自己、也透過電話對其他人這麼做。你誇大每一個錯誤,使它更加悲慘。你必須停止在午餐時間打電話給你媽。跟他講電話的時間會剝奪你安定情緒的機會。(P.211)

40.若是太常把自己的苦惱託付他人,我們就無法學會獨自面對悲慘的日子。因為面對困境時,大腦處於最佳學習狀態,若我們不能趁此時試著安慰自己,大腦就學不到新的技巧。若不學會安定自己的情緒,我們的自信只會日益減弱。(P.211)

41.

什麼都不做只會滋生恐懼和懷疑;行動則能產生信心和勇氣。如果你想克服恐懼,別只坐在家裡擔心。走出去,讓自己忙起來。──戴爾‧卡內基,作家暨演講家

知識不等於技巧;知識應用一萬次之後才會變成技巧。──鈴木鎮一,鈴木音樂教學法原創人(P.213)

42.錯誤可以只是個回饋,提醒她哪裡需要再加強學習;錯誤也可以是一面明鏡,提醒她工作生涯目前才剛起步。(P.214)

43.

定型心態(fixed mindest)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。

另外有一種人則抱持稱之為「成長心態」(growth mindest)的信念。他們相信人可以改變,而且成功被非遙不可及。這不是指每個人凡事一定會成功,但至少借助特定的條件,人們能夠學習與成長。對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而言,失敗或許很痛苦,卻也視之為進步與改善的機會。(P.215)

44.

信心的行程並非由內而外,而是自外向內。人們的內心之所以不那麼焦慮,或變得更有自信,是因為他們對外貢獻了值得讚許的成就。

偽裝的自信來自對自我懷疑的壓抑,空虛的自信來自父母在餐桌上對我們所說的一成不變的讚美;真正的自信來自於貨真價實的熟練經驗、嘗到成功果實的真實時刻,特別是得來不易的成功。無論愛情或工作,唯有靠著經驗衍生出的信心,才能夠驅除我們的不安全感。除此之外,別無他法。

信心就是信任自己可以把某件事做好。唯有先前做過那件事無數次,才可能獲得這樣的信任,(P.216~217)

45.多數人的技術之所以熟練、甚至爐火純青,是因為他們投注了時間。大多時候,「天生好手」只是神話。有些人或許具備先天的優勢或才能,才得以精通某樣技能,但他們同樣也花費了1萬小時左右的時間練習或反覆的做。(P.219)

46.知道你想做什麼不等於你知道怎麼做,而就算知道怎麼做也不等於你真的會做得好。(P.219)

47.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。──凱倫‧荷妮,精神分析學家(P.223)

48.

不可能繼續揹著大背包,然後期許自己的感覺有一天就會變好。

想讓感覺變好,靠的不是逃避成年生活,而是來自投資成年生活。(P.228~229)

49.研究發現,做好目標設定的20世代,到了三十幾歲,通常有較大的人生意義、出色表現、動力以及幸福。你30歲以後的人生會變得如何,仰賴你今日所設定的目標。(P.229~230)

50.根據一份2010年的研究顯示,光是延遲結婚生子的時機,就足以提高家庭生活的壓力。(P.242)

51.我一點也不怕失去我的過去,到很怕失去我的未來。(P.245)

52.三十幾歲「擁有」人生,跟三十幾歲「開始」人生之間有很大的區別。(P.254)

53.成年生活就有點像這樣,有些事情就是改變不了。最聰明的方式,就是進你所能的了解它們。(P.261)

54.隨著年紀漸長,最棒的就是知道你的人生是如何成功的,特別是當你早上醒來總是開心面對每一天。只要在二十幾歲用心經營你的人生,像這樣真正喜悅的日子遲早會到來。(P.262)

55.別讓那些你沒去了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。你現在做的事,都在決定你的人生。(P.263)

arrow
arrow

    mayuasd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